第361章 文学的根(第1页)

座谈会上的掌声如雷,持续不断,在场众人为林朝阳的精彩发言献上了最热烈的掌声,许多青年作家更是面色激动亢奋,他们看向林朝阳的眼神中充满了仰慕。

终于,过了两三分钟,宴会厅内的掌声低落了下去。

一直观察着会上形势的章光年松了口气,心中忍不住对林朝阳生出几分埋怨来。

让你发言是让你讲讲对农村题材的看法和创作经验的,这一杆子支到哪里去了?

他承认林朝阳刚才的那番话讲的非常之好,如果是整理成文稿,发表到杂志上,恐怕也是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

可林朝阳发言中的一些观点明显是与官方寻求的文学创作理念格格不入的。

这次全国农村题材创作座谈会是由文协联合《文艺报》《人民文学》组织的,官方意味浓厚,在这样的场合下,林朝阳的发言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可人是他章光年邀请来的,发言也是他让发的,他能说什么呢?

打碎了牙也得往肚子里咽啊!

不光得咽,他还得说好吃。

“呵呵!朝阳同志刚才讲了自己在创作上的一些感悟……”掌声过后,身为会议主持人的章光年出来控场,他压着手将零星持续的掌声压制下去。

“不过我们这次会议要讨论的重点还是农村题材,关于民族和文化的思考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把目光聚焦在更具体的创作上,朝阳同志可以就这一点来谈谈嘛!”

章光年说着话看向林朝阳,眼神中带着某种意味。

再给你一个机会,你小子好好讲,扣点题。

面对章光年的眼神,林朝阳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我都说了我不发言,你非让我发言。

“光年同志说可以谈谈具体的创作。

那我接着刚才那个最初的问题聊聊,什么是农村?

我觉得我们应该换一个词——乡土。

这个词可能会更加准确的形容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因为乡土代表的不仅是现在,也是过去,是我们民族历史的博物馆。

哪怕是农舍的一梁一栋,一檐一桷,都可能有汉魏或唐宋的投影。

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俚语、野史、传说、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俗等等更能显示出生命的自然面貌。

它们也许被记录过,也许从未被纳入规范,但它们潜伏在地壳之下,承托着地壳——我们的民族文化……”

章光年人麻了,他本想让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