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有望,部批开研(4k)
而高振东的优势就在于,没有试错的过程,从特性上来说,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而他现在在这方面的成就,也可以让他可以绕开很多解释和申请,直接先做了再说,程序嘛,慢慢补就是了。
高振东拿着两个材料在做仔细对比,不过这一对比,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经过对比,他很肯定自己抽到的东西,就是用于这个事情的。
坏消息是,他得想办法把这个事情给人家说清楚,特别是从原理上,当然,不说清楚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就感觉不够圆满。
总的来说,手上这东西是最早在90年代才公开的,但是已经在80年代明确应用于实际应用中,并经历了大型实际工程检验,经过多年运行,最终结论是可以用于进口材料替代。
但是问题在于对于同一个要求的描述,需求说明和论文的说法是两码事,得把它从原理上对应上去。
举个例子来说,以高振东帮助东北碳研院解决的渗铜石墨材料为例。
从应用角度出发,需求描述是——能在xx兆帕喷气压力、xxxx喷气温度下,烧蚀率不高于xx微米/秒。
然而从技术角度出发,其描述方式是——铜材与石墨以某某方式结合,并形成某种形式的材料结构组织,且该组织满足某某条件,力学条件为抗拉多少,抗压多少,抗剪多少。
看起来两者之间毫无关联,而实际上,从工作原理上来说,正是这种满足力学条件的铜-石墨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铜融化为晶间铜液,带走热量,使其满足了需求描述的条件。
说起来有点饶,不过对于高振东来说,他需要把最后一步说清楚,没得说,翻书找原理吧,好在他是拿着答案找原理,这样就好办多了。
要问如果这样都找不到原理怎么办?那就好办了,论文里常见的一句话就能用上了——“其原理尚不明确”,反正我达到要求了。
出于尽善尽美的想法,高振东还是准备尽量把原理解释也摸清楚,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嘛。
明天开始,做材料,摸原理,两手都抓。
不过要做出这个材料,涉及到一个现在还没有的工艺,这就有些麻烦。
好在这个工艺的设备是51年在国内已经搞好了,现在是成熟运用的,这就降低了不少难度。
这个时候,房门被敲响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