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父子到现代(七)(第1页)

赵鸿洲在系统里买完,装模作样的玩了一会手机,装作和老板聊天的样子,然后就给嬴政说“我买好了,有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红薯这些主要农作物,还有一些番茄、大白菜,最后还有点酸枣也买了。”

赵鸿洲还计划买些大清没有的水果以及苗子,到时候就可以带过去狠狠收割一番那些大臣和富商们。

赵鸿洲考虑到之后人民生活温饱,还要进行全国的教育普及,就打算再买一全套小、中、高的教材。

嬴政自然听到了赵鸿洲的想法,一些特别的水果确实能够快速的来一笔钱,但是教育普及嬴政就不了解了,意思是想让所有人都读书吗?这怎么可能?读书一个既费钱又费时间的事情,一般的百姓家里是绝对供不起的,先秦的时候官员大多都是举荐的,而能够被举荐的人除了特别有才华的人能够从寻常百姓家出头,基本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其一是那个时候只有世家大族才有书读,这些书籍有的甚至都不允许家族之外的人借阅,这样垄断的策略能够保证自家书籍的珍贵,这样也就让寻常百姓的孩子根本就没有书籍可以阅读;其二是只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够不事生产花费时间与精力来读书,普通的百姓家里还需要家里的孩子劳作才能够勉强果腹,每天光想着如何生存就已经很是艰难了,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拿出来去读书。就这样,世家永远是世家,而百姓永远是百姓。

嬴政即使到了大清,从皇帝的记忆里看到科举选士,这也是由于印刷术以及纸张的大量普及,才能够打破先秦时期书籍的垄断状态,科举使得底层百姓能够有上升之路,使得皇帝对于世家的打压更进一步,但是平常百姓基本上要聚家族之力,才能够供读出家族第一个人出头,而这个人必须要有颇高的天赋,极强的毅力,才能够打破自己家族的阶级。而这一家的青年人如果后续无力,那就仍然会到自己原先的阶级。

就比如现今大清的科考,南北的举子都是不一样的。基本上每次南方举子的人数占大半以上,而北方举子的人数就明显不如南方。尤其是南方江苏杭州这一带的举子人数,自古这一带就出人才。这是由于其自古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是绝对不缺粮食的,只有保障基本的口腹之欲,大多数人才能有精力来考科举,而且这一带很出才子,之前的举子当官就会更加提携自己人,便是党争了,这就使得南方的举子人数越来越多。

而北方由于经济不如南方,而且处于饥荒的时间比较长,百姓大多都只能活命,哪里有时间来读书呢?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