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很快就因为房琯求情一事而遭到贬谪,官印都还没有捂热,很快就被贬到了华州,任司功参军。
他此时此刻终于明白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终究只是自己狂妄的一句口号,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一个可笑的理想。
他从不是什么治世之能臣,哪怕顶着一个京兆杜氏的名头,他也只不过是这世间庸碌的一员,除了出身好点,和普通老百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百姓之中,有人擅长耕作,有人擅长冶铁,有人擅长捕猎,有人擅长经商,各行各业,各司其职,于是有了那段梦幻般的繁荣记忆。
而他杜甫又擅长什么呢?
他此时忽然明悟了,他从始至终,所擅长之事,无非只有一种——
写诗啊!
写百姓颠沛流离的苦,写人间妻离子散的痛,写那虚假盛世下,那些真正的人!
除了自己,还有谁会为这些无辜又可怜的人们发声呢?
奔赴华州的途中,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
更是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颠沛流离,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而即便后方的百姓已是如此惨状,前线却依然战事不休,郭子仪和史思明的大战,动用了超过二十万大军。
要知道兵法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二十万大军的征伐,背后要征发多少青壮乃至于老人,沿途充当辅兵、运粮运物资,甚至在战事危急时,被派到最前线充当炮灰……
杜甫心有不忍,写下了在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三吏三别——
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用他的笔,记录下了这些珍贵而又沉重的历史片段。
白发苍苍的佝偻老者,也要拄着拐杖,在老妻的恸哭声中,眼含热泪,告别安稳了一辈子的家乡,踏上注定无法回来的凶险旅途。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为什么连年龄这么大的老者都要被征发去往前线战扬呢?
原来是因为家里的壮丁,他们的儿子,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