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8年开始至今,原来辉煌无比的台湾大大小小唱片公司接连倒闭关门的有很多,唱片业市场极速萎缩,所以唐谦要收购一家台湾的小型唱片公司比自己新成立一家唱片公司要方便得多,所需经费也不多。
然而已经商定好由“世纪”电影公司和吴宗宪联合出品的唐谦第三部作品,由于吴宗宪协议出资比例达到75%,“世纪”出资比例为25%,但最终的电影票房分红则是吴宗宪与“世纪”各占一半,所以除了电影具体内容以及后续的制作工作之外,其余的事情吴宗宪拥有绝对的说话权。
也就是说,唐谦的第三部作品要拍什么,在哪里拍,都由吴宗宪说了算,唐谦则只能根据吴宗宪的大方向要求,从而进行电影创作。
从开年来看,今年的香港电影总体情况比去年还不乐观,要想拍一部赚大钱的香港电影,哪怕是大投资,大玩特效的大制作,也不太可能,所以吴宗宪和唐谦商量不如今年暂时放弃香港,让唐谦回台湾,制作一部台湾电影。
香港电影此时只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而走下坡路,然而台湾电影,却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没了市场,多少年来,在台湾上映的电影里头,票房成绩排在前面的清一色都是好莱坞电影和香港电影,里头根本就没有一部台湾本土电影的身影。
虽然没有票房,但台湾本土电影人也一直孜孜不倦的进行着台湾电影的创作。
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海上花》;蔡明亮的《爱情万岁》、《河流》、《洞》……都是一些艺术性很高,很有深度的优秀电影,所以不能说台湾没有优秀的电影,只能说台湾电影不够商业。
后世自1985年年起,台湾产量与发行量较多的如学甫、龙族、丽城、中影、上上、倍伦、新船、金壂、学者、龙祥……等各电影公司均因各种因素萎缩产量,制片量一路下滑。
不但如此,维系电影产业的这些公司,产业重心也移往如有线电视的影视产业,在产业无法支持下,只剩下台湾当局在文化维持的压力下,勉为其难出资维持。
去年,台湾电影生产不到20部,后世2001年1~10月间,仅有11部。
后世2006年,台湾电影在台湾电影市场上面的占有率只有1.62%,票房方面更是惨不忍睹,台北市首轮票房,台湾本土电影的票房收入仅有163万元新台币,占全部台北电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好莱坞所占台北票房的95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