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电话的罗纳德还是意难平,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试图平复自己的心情。
演员演技发挥不一致,情绪不匹配的问题,充斥着“快节奏”的全片。一想起来,罗纳德就觉得尴尬无比,恨不得把演员和工作人员叫回来重拍。
同一角色的前后情感强度不匹配,其实还不算本片最严重的问题。毕竟大多数观众只看一遍电影,也不像专业人士那么敏感,演员前后两次出场中间的剧情,也会冲淡这种不匹配的感觉。
想到一个角色的剧情中间,插入了其他人的剧情,罗纳德就感觉自己非常幸运。“快节奏”是一部多主角的群戏,这样的话,每个人的剧情只有整部电影的六分之一,观众更不容易发现问题。
如果自己的第一部影片,拍的是传统故事,一个主角为主,或者是两个主角对手戏为主的浪漫喜剧,那么前后情绪的强度错误,就会让观众感觉到明显不对。
试想,如果整部电影讲的都是斯泰茜和书呆子马克的故事,那么第一次约会的时候,斯泰茜比后来两人初吻的时候还要显得激动,这显然会让观众马上出戏。
而现在两人的两次约会戏,被七八个其他角色的故事穿插打断,观众按照顺序看下来,倒是看不出什么问题。
真正比较严重的错误,发生在室内拍摄的一些戏份。
比如书呆子马克和斯泰茜在意大利餐厅里第一次约会,为了保证拍摄效率,所有马克的正面镜头,和斯泰茜的正面镜头,是分成两天拍的。
这样做,可以节省大量的布光时间,因为每次布光都需要两个小时以上。
把马克的镜头都集中在一起拍,然后第二天再把摄影机重新对着对面的斯泰茜,重新打光,一次性拍摄完斯泰茜的戏份。
由于两天里演员的状态不同,演员也不可能准确回忆,复现昨天某时某刻的情绪,两个演员分别对着摄影机说话的时候,情绪强度不在一个水平上。
把两天拍摄的对话镜头剪辑到了一起,在两人的脸之间连续切换,观众马上就能发现不合拍的地方。
而罗纳德自己,由于早就知道两人故事的结局,已经在脑海里有了两个角色的固定形象和后续发展,反倒没有在剪辑的时候发现这个错误。
被科波拉导演一语道破以后,罗纳德现在真是怎么想怎么尴尬,整部电影的室内镜头,从头到尾都是窟窿。
还好在百货商场拍摄的时候,摄影指导马修用了特别的灯光照明系统,让换边拍的对话镜头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