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大捷(第1页)

第三十七章 大捷

八月底,张家口失陷,南口会战彻底告败,汤恩伯已经带着五万多中央军退入了后方。()

日军第5师团乘机挥兵西进,攻占灵丘之后,25旅团已经迫近了平型关,将直接叩击进入山西的东大门。

匆忙组织的平型关会战,在大同失陷后,失去了其侧翼的保护,好在李服膺将大同沿线的铁路桥梁都炸毁,让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无法依靠迅捷的铁路线迅速南下,攻占雁门关,切断繁峙、代县附近晋绥军的后路。

给在这一区域指挥的晋绥军名将——孙楚争取了时间。

但李服膺放弃大同后,就让阎锡山一厢情愿的大同会战计划成立泡影,整个山西的局势已经慢慢的向山西内地蔓延,恼羞成怒的阎锡山下令将李服膺枪毙,用来震慑抗战不利的将领,让他们心有忌惮。

不过得到的却是反面的效果,李服膺的忠诚度在阎锡山心里是打折扣的,导致了阎锡山在大同会战的关键时期,并没有及时派遣主力集结大同周围,让一个军直接面对数万关东军,确实无法阻挡东条英机的进攻步伐。

李服膺的死,给晋绥军内部埋下了分裂的因子,只不过在大敌面前没有暴露而已。

繁峙周围,晋绥军的预备11军在鹞子沟和团城口与日军血战,军长陈长捷面对日军机械化旅团,第5师团的21旅团,依托地形节节抗击,武器上的落后,并没有降低抗日军民的抵抗决心。

死死的将日军21旅团拖住在平型关周围,导致日军最精锐的机械化兵团,在狭小的山谷坡地上无法展开。

40军的胜利,是一场真正的大兵团作战的结果,其中牵涉的政治问题很多。

所有的功劳,并不能加到40军身上,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宣传机构,根本是将所有的功劳都给了东北军。相对于西北来说,蒋介石虽然忌惮张学良的东北军,但他心里更忌惮GCD。

在毫无战果面前,中央自然将目光放到了山西。

首战必胜,自然是中央给在前线的115师下达的命令。这是政治需要,而不是单纯的军事目的。

衡量得失之后,115师下达了伏击命令。

蒋介石却是很希望ZG将所有实力去和日军硬拼,但是一旦负担正面战场,那么蒋介石就要将一些地盘,甚至一些省份都要交给ZG。这在战局还不太明朗的时候,显然是对他信心的一种考验。

事实上,老蒋的信心是很靠不住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